近年來,我國鋼鐵行業在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勁動力。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超過八成的鋼鐵企業建設起智能集控中心或開展大模型應用,這些成績的取得,緣于新質生產力在鋼鐵行業的成功應用。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里,鋼鐵行業是傳統產業,常常面臨“產能過剩”等問題。但事實上,依托新質生產力推動,鋼鐵行業完全可以“向新而為”、實現“老樹發新枝”。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也不是只搞一種模式。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蒸蒸日上,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兩個重要方面。對傳統產業來說,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以更高標準、更高質量、更高效能為價值取向。處理好“新”與“舊”的關系,是鋼鐵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秘訣。
“向新而為”,首先要勇于開展科技創新。比如內蒙古一家鋼鐵企業,通過建立智能集控中心,實現了對生產過程中每一環節的數據都能實時監控與反饋;通過AI算法分析工藝參數,實現了冷卻路徑的智能規劃和探傷任務的自動分配,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減少了人力成本。再比如,湖南一家工程機械企業上新智能化生產線,通過激光技術的智能化應用精加工鋼板,不僅將單位面積產能提升一倍,還進一步提升了切割精度,材料利用率也比行業平均水平提升15%。科技賦能,為鋼鐵行業注入了全新活力。
“向新而為”,還意味著向綠色要動能。比如南京梅山鋼鐵的“5G+工業互聯網”應用展示了智能化和綠色化融合的無限可能。通過5G智能行車實現遠程操作,不僅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環境,還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伴隨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的推進,企業在綠色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湖南鋼鐵集團在綠色化發展方面也作出了積極探索:通過優化產品結構、提高品種鋼產銷量占比,不僅滿足了市場對高端鋼材的需求,還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新質生產力同時也是綠色生產力,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改造鋼鐵行業,提升其資源利用效率,正是這一原理的充分彰顯。
有道是“不日新者必日退”。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鋼鐵產業融合發展,堅定不移推進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那么這一傳統行業必將“老樹發新枝”、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