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壓艙石’,是實體經濟寶貴的‘原料庫’,是初級產品供給的‘新寶藏’。”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眼中,煤炭有很多“昵稱”。
煤炭的魅力不止于此。數據顯示,目前發現的173種礦產中,超過80種與煤炭伴生賦存。
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袁亮表示,對煤炭行業來說,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等重大需求為牽引,以重大技術突破為實施路徑,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產業規模化、高端化、集群化發展。
強化科技賦能 推進數智化轉型
“智能化建設是傳統能源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是實現安全高效生產的核心抓手。”袁亮表示,在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中,需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科技賦能,推進數字技術與煤礦智能化建設深度融合。
例如,可利用AI(人工智能)技術優化采煤方案,實現精準開采,降低安全風險,提高生產效率。利用AR/VR(增強現實/虛擬現實)技術,使遠程巡檢與故障診斷更加直觀高效,技術人員在虛擬環境中模擬操作、排查故障,提高工作效率與安全性。
在科技賦能的基礎上,需要打破“數據孤島”。例如,可構建省級煤礦數據中臺,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跨礦數據安全共享;建立采動響應數據庫,匯聚全國典型礦井多場耦合數據,為裝備自適應算法訓練提供支撐。
二是構建協同生態,打通煤礦智能化產學研用創新鏈條。
袁亮指出,可加強與信息通信技術企業合作,為行業發展提供全新技術方案。目前,華為等企業已研發出礦用5G(第五代移動通信)防爆基站與本質安全型AI芯片,可滿足井下特殊環境要求,提升數據傳輸可靠性。
煤炭行業應建設煤礦智能綜合管控平臺,促進多部門、多專業、多管理層面數據集中應用、交互共享,為決策提供支持。
在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上,要加強校企合作,培養既懂算法又通工藝的復合型人才;針對傳統崗位轉型需求,建設智能化培訓基地,將傳統巡檢工等崗位轉型為數據分析員、機器人運維員等新型崗位,為智能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全標準規范,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與應急救援體系。
袁亮建議,在現有基礎上,制定數據質量標準與多源信息融合規范,重點解決數據質量低、共享壁壘多等問題。例如,建立從數據采集端到分析端的全流程標準,明確地質建模、裝備通信等關鍵領域技術要求;建立智能化分級評價體系,根據礦井條件制定差異化推進方案,避免“一刀切”。
袁亮表示,在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的同時,還需完善煤礦安全管理制度,可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對煤礦安全狀況進行實時監測預警。政府與相關部門可設立數字化建設專項基金,提供低息貸款、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激發企業改造積極性;探索實施智能化產能置換政策,鼓勵企業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升級與資源有效利用。
四是堅持系統思維,統籌安全、效率與可持續發展。
“在煤礦智能化建設中,數據安全、合規利用至關重要。”袁亮說,建議建立煤礦數據分級授權機制,促進生產數據在符合法規的前提下流通利用。為提高數據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可搭建礦用區塊鏈平臺,實現設備溯源,確保安全日志不可篡改,為煤礦數據安全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袁亮指出,煤礦智能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技術、管理、制度協同發力。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實踐、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關注都至關重要。”袁亮表示,“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推動煤礦智能化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為煤炭行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
清潔高效利用 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綠色低碳轉型不可或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是系統推動煤炭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舉措,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是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兜底保障。”袁亮說。
袁亮表示,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需要持續發揮規模、轉型、風險三重兜底保障作用,堅持系統謀劃、突出重點、綜合施策。
一是堅持系統謀劃,從綠色勘查、產能布局、綠色智能開發、清潔儲運、多元高效使用等產供儲銷全產業鏈進行布局。
在生產端,要加大煤炭綠色精細勘查力度,通過綠色開采、智能開采、生態修復,實現煤炭安全綠色高效開發;在運輸端,加強鐵路直達和鐵水聯運物流網絡建設,因地制宜建設煤炭運輸專用公路;在儲備端,建立儲備基地等,提高煤炭供應安全保障能力,以滿足極端天氣和特殊時段需求;在消費端,實現煤炭多元高效利用,針對煤電、冶金、建材、煤化工等主要耗煤領域,明確減污降碳高端發展路徑。
二是堅持突出重點,持續提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
在煤炭綠色開發方面,將綠色開發理念和集約化規模化開發原則貫穿勘查、設計、建設、生產全過程,推廣應用綠色開發技術,既保煤炭供給又增綠降碳。
在煤炭智能開發方面,進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推動煤炭開發方式變革。以煤炭洗選加工為例,雖然目前我國煤炭洗選加工已取得顯著成績,但仍面臨著動力煤入選率波動、選煤廠發展不平衡、選煤設備有待升級、裝備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等問題,需與“互聯網+”等技術融合,提升洗選加工智能化水平,加快洗選設施設備升級改造。
三是堅持綜合施策,推廣應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先進技術。
目前,我國清潔高效燃煤發電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燃煤機組參數、能效、污染物排放指標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未來,煤電產業需不斷提升機組參數、運行效率,以適應低碳清潔、新能源大規模并網的靈活性要求。
煤炭正在由燃料向燃料與原料耦合轉變。我國煤化工產業正朝著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發展。我國西部擁有豐富的富油煤資源。袁亮表示,應加快推進富油煤分質分級利用,提升綜合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為我國實現油氣自主提供戰略新途徑。
培育新動能 構建新型生產關系
袁亮指出,煤炭行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動能,需要構建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新型生產關系是在新質生產力牽引下創新形成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過程及其相互關系的總和。”袁亮說,“構建新型生產關系,需要理順政府、市場、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推動形成政府引導支持、市場有效驅動、社會高效協同的發展格局。”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發揮政府的引導支持作用。
政府要通過政策協同、制度供給,促進煤炭行業結構優化,推動公共服務與金融產品創新。例如,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推動國際新型能源技術研發和能源綠色協作,提升互聯互通水平,促進煤炭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優化對外投資結構,培育綠色經濟增長點,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
二是推進產業升級,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
“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高標準的市場體系,離不開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袁亮表示,要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激發煤炭企業經營主體創新潛能,結合地方要素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科學發現、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品制造、市場推廣等有序銜接。
煤炭企業應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推動實現產銷一體化。特別是在政策支持下,煤炭企業可以參與到能源產業鏈延伸中,形成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
三是完善要素供給,發揮社會的高效協同作用。
袁亮表示,要加強煤炭領域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強化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推動包括重大技術研發、重大裝備研制、重大示范工程、科技創新平臺在內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加快煤炭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促進能源數字經濟和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要進一步優化勞動關系,為職工提供更多培訓機會,使其適應新技術和新工作方式。
“煤炭行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需發掘不同地域的資源優勢,通過技術創新、數字化融合、管理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等,推動產業縱向延伸、橫向嫁接、跨界融合,增強煤炭企業市場競爭力。”袁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