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要把堅守實體經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強省之要,鞏固傳統產業領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從世界發展史和產業發展規律來看,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先進地區都是通過制造業來奠定其領先地位的。沒有制造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的支撐,經濟發展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縱觀湖北40多年的改革發展,每一次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快速提升,都源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驅動。當前,仍要下功夫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能,推動產業迭代升級,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質的突破。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把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科技創新作為核心驅動力,多方協同、久久為功。要深入實施制造強省戰略、服務業提質增效行動、數字經濟躍升工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高地、數字經濟發展高地,推動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打造以實體經濟為支撐、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是加快發展五大優勢產業帶動先進制造業突破提升。把做大做優做強電子信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五大優勢產業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主要抓手,找準切入點,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培育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堅持傳統、新興、未來產業并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共進,提升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高技術和高附加值制造業所占比重,實現向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升級。
二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始終堅持“創產城”融合發展。全力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推進漢襄宜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促進更多創新成果在省內交易、轉化及應用,培育壯大更多高新技術企業。依托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區域的光谷科創大走廊,以及分布廣泛的創新街區(園區、樓宇)等創新空間載體,結合新城建設和城市更新,加快建設新科技新產業育成中心,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在創新空間載體建設中探索“雙創集聚+產業生態+城市社區”的“創產城”融合發展模式,協調科研、生產、生活、生態,打造更加適合新興產業發展、高端人才工作生活的場所空間與和美環境。
三是積極打造內陸開放“新沿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美譽度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在服務和融入“雙循環”中加快建設內陸開放“新沿海”。高質量建設湖北自貿試驗區升級版,加快發展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拓展外貿發展新空間。支持武漢等地培育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拓展復合型的國際消費場景集群,依托各級各類開放平臺載體,建設中外人文復合交流融匯中心、全球商品貿易港和世界級商圈商街,薈萃全球優質商品、服務,促進商品貿易、人員往來、文化交融。構建多元化的國際消費活動體系,區域聯動策劃舉辦重大節慶活動,以商圈商街、景區景點、場景應用等為紐帶,打造24小時城市社交目的地和世界級休閑旅游目的地。
四是打造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集群,突破性發展多式聯運,提升全球通達便利度和輻射能級。從戰略層面系統謀劃城市圈交通一體化格局,聯合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共同打造國家級的綜合交通樞紐集群。立足建設國際航空客貨運雙樞紐門戶,全力推動建設“天河-花湖”商貿物流大走廊,建設高能級商貿物流集聚區。加快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爭取國家級交通物流聯運樞紐項目,突破性發展多式聯運,優化重塑中部南北大通道。
五是全面推進經濟社會數字化改革,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統籌資源要素、創新體制機制,制定實施數字化改革總體方案,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全面“數智”變革,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有效路徑。規劃、布局、建設、運營一批超算中心、智算中心和數據中心,用好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武漢超算中心、 宜昌數據中心集群等算力基礎設施,構建統一的公共算力平臺和算力網絡,提升算力綜合供給能力,夯實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算力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