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標準化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標準化大會綠色低碳標準化會議暨第八屆綠色生產與消費交流會在江蘇南京召開。來自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有關負責人及科研院所、學協會、產業界及新聞媒體代表參加會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國市場監管報記者從會上獲悉,目前“雙碳”工作備受各界關注,尤其是隨著實踐不斷完善,我國用于支撐“雙碳”目標實現的標準化工作不斷深入推進,目前已在標準體系構建、標準實施應用等多個方面取得成效。
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副司長趙鵬高介紹,國家發展改革委針對推動碳達峰碳中和開展各項工作,構建完成“1+N”政策體系,扎實推進重點任務,基礎能力不斷增強。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一級巡視員付文飆表示,市場監管總局高度重視“雙碳”工作,圍繞創新工作機制,成立了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總體組,加強“雙碳”標準化工作頂層設計;聚焦鋼鐵、水泥、化工、石油天然氣等重點行業,穩步推進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積極培育“雙碳”領域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深入實施“領跑者”制度,增加有效供給、提升工作質效。中國標準化協會理事長于欣麗認為,綠色低碳能源是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核心,綠色低碳經濟是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綠色低碳社會是綠色低碳轉型的有效支撐,綠色低碳環境是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目的,綠色低碳管理是綠色低碳轉型的長效保障。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宿忠民提出,下一步從落實“雙碳”標準體系建設重點任務、加快推進節能標準更新升級、完善綠色標準體系、持續開展質量分級及“領跑者”評價要求標準研制四個方面,持續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標準化工作。
此次會議邀請多名業內專業人士,就如何重點推進綠色低碳標準化工作貢獻智慧。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憲庚以《健全二元標準體系 支撐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為題,分析了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的標準化需求。他認為在支撐綠色低碳轉型二元標準體系的構建中,政府頒布標準的主要任務為強基礎、嚴底線,市場自主制定標準的重點任務為提升質量和促進有效應用,同時還要國際國內一體推進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建設。
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副局長王赟松為與會代表解讀了《質量強國建設綱要》。他強調了建設質量強國的重要意義,分析了當前面臨的形勢,解析了質量政策原理,著重講解了《綱要》提出的三大體系、七大工程、八方面重點任務,并介紹了下一步工作重點,為樹立質量發展綠色導向、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自2018年市場監管總局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的意見》以來,“領跑者”制度從無到有,不斷完善。“十四五”期間,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多部門聯合發布《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和《關于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均要求持續深化實施“領跑者”制度,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如今在企業圈,標準“領跑者”這個詞已有較高知名度。作為“領跑者”制度工作機構,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多措并舉,有序推動工作開展,引領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值得注意的是,該院搭建了“領跑者”管理信息平臺,實現全過程線上評估,保障了制度實施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同時,通過開展質量分級及“領跑者”評價要求標準研制,評估技術依據進一步夯實。
此次會上,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環分院院長林翎所作的《數說高質量:“領跑者”年度報告》,對外發布了“領跑者”各項工作具體情況,并細數了取得的重點成果。
林翎介紹,目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已聯合近百家行業協會、權威機構發布500余項“領跑者”評價團體標準,明確了同類可比的產品或服務覆蓋的類別和范圍。通過指標的分等分級,將不同行業的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水平劃分為三級,一級為標桿“領跑者”水平,二級為行業平均水平,三級為目前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要求水平。企業通過對標“領跑者”標準,可以清楚地評估出本企業產品或服務質量處于的行業水平位置,有效找到差距和跟跑方向。同時,消費者也可根據各級對應標識更好地知曉產品或服務的標準執行情況,進而指導消費決策。
數據顯示,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已推動近千項質量分級及“領跑者”評價系列標準編制,累計發布包括1900余家企業、3200余項標準的“領跑者”榜單,推動形成了“技術領跑、標準領跑、產品/服務領跑、企業領跑、品牌領跑”的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2022年,企業標準“領跑者”重點領域達240個,比2021年新增40個。各領域第三方評估機構以質量分級及“領跑者”評價等系列標準作為依據,經“領跑者”工作委員會專家評審確定,發布了涵蓋962家企業1492項企業標準的“領跑者”名單,共覆蓋446種產品和服務類別,4989個產品型號達到“領跑者”標準要求。目前,全國已有30余個地市制定發布“領跑者”獎勵政策。其中,北京、濟南、鄭州、深圳等通過納入地方獎或給予直接經濟獎勵,鼓勵企業爭創國家企業標準“領跑者”,佛山市還采用融資增信、優惠貸款等金融獎勵政策,加大“領跑者”工作成效。
此次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從綠色、循環、低碳三個維度為塑料污染治理提出建議。中國歐盟商會碳市場工作組主席劉恒偉介紹了歐盟碳關稅政策及對中國的影響,并提出應對措施。歐洲電氣電子行業機構總經理王旭從電氣電子制造業視角向與會人員介紹了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ESPR)這一歐盟重要提案。國際標準化組織社會環境治理協調委員會(ISO ESG-CC)委員/ISO氣候行動項目協調員張曉昕詳細介紹了國內外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標準化工作進展。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環分院副研究員、全國環境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207)秘書長徐秉聲詳細解讀了國家綠色產品評價標準的最新要求和產品節能減碳量方法標準相關背景及編制原則。
綠色金融正逐漸成為推動經濟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力量。然而,綠色技術和產品信息來源分散,如何高效識別綠色技術和產品是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時急需解決的難題。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和網商銀行共同開發的綠色產品數據資產平臺(一期)在此次會上正式啟動。該平臺基于能效產品、水效產品、綠色食品、新能源汽車、領跑者產品等標準標識,將為金融機構識別和查詢綠色技術和產品提供服務。
標準為質量水平提供了依據,而檢測是檢驗標準的手段,檢測數據的真實性是標準符合性的保障。市場監管總局能效水效綠色化重點實驗室聯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研究所、江蘇威諾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共同搭建的工業互聯網質量基礎智慧云平臺在此次會上對外發布。該平臺以智能檢測技術為抓手,降低實驗檢測過程的人為影響,真實還原質量數據全生命周期場景,極大提升檢驗檢測數據的匯聚效率與透明可信水平。
記者進一步從會上獲悉,為推動標準與實驗檢測、認證認可等要素有機結合、實現資源共享,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與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達成了合作意向。雙方將從標準制定、項目開發、產業推廣、信息互通等角度打造全方面合作平臺,促進“雙碳”及綠色經濟標準化合作,并發揮雙方技術優勢提高標準標識符合性,推動國際互認等事項。此外,中國飯店協會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將共同推進搭建中國飯店業領跑者供需對接平臺,進一步推進“領跑者”產品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