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作為支持經濟和社會低碳綠色發展的重要工具,綠色金融在近幾年取得了長足進步。2022年,我國綠色金融政策標準、市場及國際合作等領域均取得顯著成效,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趨勢:資源稟賦不同的地區如何找到差異化的發展路徑?轉型金融與綠色金融如何有效銜接?展望2023年,綠色金融又將向何處發力?圍繞這些問題,《金融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
《金融時報》記者:從整體來看,綠色金融改革發展多年來取得了哪些成績?2022年有哪些新的突破?
王文:自2016年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來,我國綠色金融歷經數年的發展,各項指標均已位居世界前列,逐漸建立起自上而下、長遠布局、區域協同發展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多年來,綠色金融改革發展取得諸多代表性成績。具體到剛剛過去的2022年,我國綠色金融改革繼續深化發力。一是4月份證監會發布了《碳金融產品》等金融行業推薦性標準,各種碳遠期、碳期貨、碳期權等新產品為金融機構開展低碳減排相關的市場融資工具帶來了廣泛的積極性;二是6月份銀保監會發布了《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有助于充分促進銀行業保險業發展綠色金融、積極服務兼具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各類經濟活動,令金融機構業務規范得到科學指引;三是氣候投融資試點名單于8月正式發布,在氣候投融資地方試點工作的不斷推進下,加速積累應對氣候變化的金融市場經驗,吸收國際先進經驗,推動“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在氣候變化領域的改革與創新;四是持續深化國際合作,去年11月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批準了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提交的《2022年G20可持續金融報告》,提出了《G20轉型金融框架》等重要內容,提升了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金融時報》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我國不同省份、地區資源稟賦不同,如何實現因地制宜發展?特別是傳統能源大省該如何實現先立后破?
從綠色發展角度來看,我國當前能源稟賦以煤炭發電為主,以煤電為主的化石燃料發電占比逐年降低,清潔能源持續保持了每年約1個百分點的穩定增長,但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對碳排放的依賴依然不可忽視,綠色新興產業處于起步發展階段。
分區域來看,我國各地區能源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存在一定的差異,具備因地制宜發展地方清潔低碳轉型的需求。小微企業、民營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可以積極開展個人碳賬戶和企業碳賬戶,發揮中小微主體的碳減排積極性;傳統能源大省陜西、內蒙古等可考慮多元化能源消費,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進能源資源清潔高效利用步伐;風能、光伏等新能源較為豐富但地處偏遠、經濟綜合實力較弱的西北省份,則需要立足清潔發電的產業布局和優勢,優化能源儲存與運輸,并嘗試與鄉村振興和扶貧相結合。
從宏觀視角來看,中西部地區在產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上有所不足,且地方環境政策的約束力不強,加之部分企業自東向西進行“污染轉移”,使得中西部地區的碳排放強度遠高于東部發達地區。同時,碳排放也存在顯著的城鄉差距,目前城市碳排放貢獻占比超過80%,其總量和人均排放都明顯高于農村地區。在國際碳中和綠色競爭的大環境下,各省市應積極開展國內碳達峰減排良性競爭,并從沿海發達地區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輻射,帶動西部綠色開發。
《金融時報》記者:過去一年里,金融管理部門和業界都特別關注轉型金融發展。您如何理解發展轉型金融的意義,對于下一步發展有何建議?
從整體看,轉型金融不僅是未來拓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重要渠道,也是推進“雙碳”目標實現的核心推動力。對金融機構而言,轉型金融業務是提升其綠色金融業務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推手,也有利于金融業開展單位綠色資產減排效益的評估,為碳達峰碳中和階段性目標的制定提供數據和案例支持。
我建議金融機構建立提升面向客戶和項目的棕色資產識別、碳足跡核查核算、環境披露綜合服務系統,建立并完善對棕色資產綠色化的標準和方案,持續開展動態資產評估和環境效益測算。面對具備轉型需求的高碳企業,金融機構考慮根據企業自身的需求和業務特色,單獨設計符合“一司一策”性質的針對性解決方案,并提升可持續性。這一過程有助于金融業提升業務能力、提高用戶黏性,也將成為金融機構完善轉型金融項目庫、案例庫的重要途徑,符合轉型活動本身所需要的針對性。
《金融時報》記者:展望2023年,您對綠色金融發展有何建議?
王文:根據現有的頂層設計優勢和標準化水平,我國綠色金融將為綠色低碳進程釋放更多的活力。
我預計,2023年將開啟更多的綠色金融工具和產品創新。目前,我國綠色金融市場產品由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綜合構成,主要以商業銀行發放給企業的綠色貸款為主。各類綠色金融工具,將為綠色產業的不同主體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綜合金融支持體系,滿足更多行業在各階段下的綠色轉型需求。
具體而言,未來綠色信貸將逐漸優先服務于節能環保項目與服務,同時存量擴充與增量創新并行,環境風險管理工具也有望不斷創新;綠色債券市場則可以吸引更多綠色投資者配置相關資產,引入更多私人資本投資,并提升國際化、標準化水平,提高募資結構多元化水平;綠色基金市場應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創新的協同作用,聯合更多的市場資本投入綠色發展領域;綠色保險市場則會繼續為生態損害賠償與企業氣候風險防范提供保障。
綜合來看,2023年,我國日益增加的綠色項目資金需求將日益增加,綠色金融體系則將開展細致化、多層次的支持與服務,以橫向發力、協同并進的格局更好應對綠色發展轉型中的多重挑戰。